查看原文
其他

纪要 | 刘小枫:世界史专业的历史起源问题

2018-01-10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2017年12月29日晚,博雅讲座第八十五讲在中山大学南校园3109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刘小枫教授主讲,题为“世界史的历史起源问题”的讲座。虽然临近期末课业繁重,讲座会场内仍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本次讲座由博雅学院2017级本科生何枭薇主持,是中山大学2017年古典月的闭幕讲座,也是2017年的最后一场博雅讲座。




刘小枫教授从历史知识在中国教育的地位切入本次讲座的主题。在他看来,多数人获得的历史知识来自于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历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便不再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刘小枫教授指出,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在重视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今天,向学生教授更多的历史知识是必要的;而为了让学生真正拥有历史知识,审视为今日历史学奠基的“普遍历史”观念的源起将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什么是普遍历史观念?普遍历史怎样构建出世界史的模式?刘小枫教授指出,普遍历史意味着从普遍的原则也就是以文化的原则看历史。刘小枫教授为我们清晰勾勒了世界史与“普遍历史”观念的谱系:罗马人也曾撰写属于自己的“世界史”,但那不过是罗马中心视域下的西方史;到近代,世界史虽然仍未学科化,但在哲学与法学学科之下仍有着多年的讲授历史,主要侧重点在于“自然法”。真正对世界史学科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普遍历史观念的形成。1789年5月,在受聘为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时,德国诗人席勒发表了著名的就职演说《普遍历史的性质与研究目的》,系统勾勒了他计划在耶拿教授的普遍历史课程的基本轮廓以及普遍历史的观念。此后,普遍历史的观念对实际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波及此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与其后的诸多革命。


刘小枫教授接下来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为我们梳理、反思席勒的演说。演说甫一开篇,席勒指出,真理在历史而非自然之中。世界历史是世界的法庭,唯有普遍历史才能够完成“人的教化”这一重要课题。席勒进而指出,在当下存在两种学者,一种是为生计奔波的职业人,另一种是具有哲学头脑的融汇观念之学者。唯有后者才是一个合乎时代的“好学者”。因为哲学的头脑有着研究普遍历史最需要的德性:他们有着公共的品质,对事业、学习有持久的信心和耐心,最重要的是,有着整全的视野和献身大局的胸怀。借助哲学的力量,将历史碎片转化为一个理性上融贯的整体,使得世界历史成为“科学”。基于以上论述,刘小枫教授指出,席勒此举意在改造哲学:通过将史学置于哲学门下,席勒阻断了传统世界史自然法式的研究进路;另一方面,他又拒斥了近代以降的机械论哲学,使史学的头脑成为哲学新根基。同时,哲人的观点蕴含了历史、世界性历史及知识人的品格的看法,深受启蒙运动影响,凸显了当时流行的“世界公民”的观念。



在演说的第二部分,席勒着重阐明普遍历史的普遍法则。由于航海大发现,欧洲人视域下的世界空间得到空前扩展,不同地域的情况对欧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为了将不同地域纳入到普遍历史的叙事中,欧洲人开始将不同文明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对应自身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据此,“文化”成为了构建历史的原则。与“自然”相对,“文化”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产物,意味着人类在不断朝向一个普遍的、人道的社会进步。文明开化的欧洲人是异域文明当之无愧的“进步的长兄”,是人类历史中的“成年人”。刘小枫教授指出,这一法则背后其实有着浓重的欧洲中心色彩。此处,“文化”概念的侧重点是“政治”而非“文明”,因此有着很高文明造诣的中国自然地被席勒排除在了代表人类历史进步方向的行列。刘小枫教授进一步深挖,指出席勒的体系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康德理论大杂烩,旨在建构一个世界城邦由人自己统治自己。这些都反映出浓重的启蒙宣传色彩。



演说的最后,席勒向听众说明如何以普遍历史原则作用于普遍历史的构建。与古典时期历史从源初入手不同,普遍历史从当下回退,重建历史的线性叙事排序。因此,席勒式史学的核心落在了当下如何理解过去的历史?换言之,欧洲当如何理解自己的传统?席勒选择以自由与野蛮来理解。席勒认为,语言的诞生是历史的开端,但是文字记录有其自身的缺陷,追溯历代的口耳相传难免会走偏,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的记录,普遍历史只能在史学家的头脑中被构建出来,只能从当下出发,最重要的因素仍是当下的政治制度。席勒笔下的现代世界和平,自由,但历史真相却是,席勒生活在一个不久前刚通过无数战争与结盟才重新缔造的欧洲。面对诸如此类的史实的矛盾,席勒采取的路径是,将普遍历史视作理智性的建构,而非一种历史性的实际描述。在此,哲学观念起到了将历史材料整合搭扣作用。刘小枫教授承认,任何史学背后都有一套观念,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套观念是什么。刘小枫教授为我们罗列了席勒所秉持三大观念:自然法则或者说进化论,共同的人心,以及人最终走向一个世界公民城邦。但以这套观念为基础形成的普遍历史有一个潜在缺陷,即普遍历史无法解释所有事件,只能诉诸于所谓的“必然性”。席勒的处理方式是,纵然普遍历史无法解释所有事件,但可解释的与构成反驳的事件至少是同等数量的。以历史目的论来构筑一套普遍的理想,目的正是克服这些偶然。



在问答环节,刘小枫教授就康德、笛卡尔等启蒙哲人对席勒的影响,基督教思想在普遍历史观念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今日中国如何以对“世界史”的研究来进一步构筑自我意识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讲座的最后,刘小枫教授提醒我们重视席勒本人的思想与他生活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席勒在建构历史时的择取。更应增加历史方面的阅读与学习,培养起真正的历史知识。


排版:小女士

校对:江楠

长按上方二维码,扫描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